这个汉字居然有172划!你还知道哪些稀奇的汉字?看汉字发展历史
2024-10-26 08:05:36
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
今天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讲一讲镶金兽首玛瑙杯的传奇往事。它是中国首批六十四件禁止出境展出的珍贵文物之一,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成立,1950年改称西北历史陈列馆,1952年改称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
198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在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西北侧筹建新的国家级博物馆,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定名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省级博物馆,而升级扩建后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是去西安必去打卡地,免费哦,网上预约。
发 现 珍 宝
镶金兽首玛瑙杯出土于陕西的何家村,当时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其珍贵之处又在哪里呢?
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原唐长安城兴化坊内)一个建筑工地上,施工人员挖地基时,当挖到距地表近一米的时候,突然露出了一个灰色的陶瓮。在瓮盖被打开的一刹那,大家都惊呆了,里面竟然装满了金灿灿的各种器皿。这一发现很快被报到了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专家立即赶到了现场,他们一方面对出土文物及现场实施抢救性保护,一方面对周围继续展开考古调查,六天之后,在第一个陶瓮出土的北侧不远的地方,专家们又挖出了另一个陶罐和一个小罐。共出土了两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巨瓮和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大银罐,其中一件银罐内装有这件精美的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
经过清点登记,在两瓮一罐中,共装有金银器玛瑙器、水晶体、玉器、金银、铜、钱币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其中金银器物达265件,是唐代金银器的一次空前大发现。其中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的有:镶金兽首玛瑙杯、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鸳鸯莲瓣纹金碗。
为什么珍贵,成为国宝
通过对这批文物进行分析研究,专家们确定这是一处中国唐代的窖藏出土文物,文物的品级相当高。为此,专家将这批文物命名为何家村遗宝。何家村遗宝,充满了浓郁的唐代生活气息,比如富丽堂皇的鸳鸯莲瓣纹金碗、华丽的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杨贵妃用过的胡桃花鸟纹银、香囊等。
在何家村遗宝中,有一件精美异常,风格独特的酒具引起了专家们的格外关注,它就是镶金兽首玛瑙杯,专家估计此杯诞生于八世纪初期,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用一整块极为罕见的红玛瑙雕琢而成,而这块红玛瑙层次分明,色彩纯正。
琢玉高手取势造型,依型布局,将玉材的粗端雕琢成杯口,将玉材的细端雕琢成惟妙惟肖的兽首,这支兽角杯看上去是用了非常漂亮的红玛瑙制成的。中国是产玛瑙的,但是很少有红色的玛瑙。这件玛瑙杯是用一块罕见的五彩缠丝玛瑙雕刻而成,造型写实、生动,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的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刻画的神形皆肖。兽嘴处镶金,金灿灿的兽嘴又与玛瑙的红色形成强烈的反差,弥补了玛瑙色泽偏暗的缺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实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这件酒杯材料罕见珍贵,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细微处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选材、设计和工艺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
“俏色”是玉器翡翠行业中一个通用的专业名词,特指在一块玉料上的颜色被运用得非常巧妙,利用玉的天然色泽进行雕刻。对这样的玉雕作品,即可称做为“俏色”。
巧妙的设计显示出琢玉工匠深厚的艺术功底。专家说,镶金兽首玛瑙杯并不是一件中国的传统器具,它的造型充满了异域风格,这只杯子从侧面上看上去,它很像一个兽角,所以被称为角杯。在古希腊人把这种角杯视为一种圣物,它有一个名字叫“来通杯”。
“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
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在中亚等地的壁画中也有出现。在我国,从唐代以前的图像资料来看,这种酒具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唐朝贵族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而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
唐朝时经济繁荣社会开放,大量唐朝本土以外的物品,随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流入唐朝。专家推测,兽首玛瑙杯有可能就是中亚西亚的某个国家进贡给唐朝皇帝的礼物,在《旧唐书》中有“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也有可能是唐朝工匠仿照西方“来通杯”的样式制作的,何家村遗宝的出土成为二十世纪唐代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中,何家村遗宝就占了四件,其中就包括镶金兽首玛瑙杯。从玛瑙的材质、造型等方面,还能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从这些现象分析,这件珍贵的玛瑙杯很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中国的,但也不排除这是出自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的杰作。
杯的主人是谁、为什么埋藏地下
何家村出土文物的价值,如此之高,它们的主人会是谁呢?又是什么原因,要将这些奇珍异宝埋藏于地下呢?
何家村遗宝出土后,史学界关于何家村遗宝主人的猜测一直争论不休,起初根据文物埋藏的地点和埋藏时间有一批专家推测,这批遗宝的主人很可能是邠(bin)王李守礼。李守礼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他的父亲李贤曾经被立为太子,但最重要的是邠王府的位置与何家村遗宝出土的地点十分相近。遗宝发现的地点是在唐代都城长安的兴化坊一带。这里位于皇城附近是王公贵族和大官显要居住的地区。唐代描述长安城坊的专著《两京新记》中,就有西门之北今邠王守礼宅,宅南隔街有邠王府的记载。
据说李守礼本人虽然没有什么才干,但他的父亲李贤生前却深得唐高宗的宠爱。在文史方面更是造诣深厚。因此,何家村遗宝有可能就是李贤留给儿子李守礼的。然而,近年来史学界对邠王李守礼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人们开始质疑,当初有关遗宝主人的推测,根据历史记载,邠王李守礼,他是一个挥霍无度放荡不羁的人,他时常因为生活所需,还要到外面去借债。那么,如果这么一个人要拥有这么多珍宝,他应该早就挥霍掉了,不可能保留到最后,把他埋起来。
如果何家村遗宝与邠王李守礼无关,那么它们真正的主人又会是谁呢?
经过陕西历史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专家们的仔细研究何家村遗宝埋藏的地点,终于渐渐清晰,它们极有可能就是唐德宗时期的尚书租庸使刘震,将其埋入地下的。租庸使是唐朝政府负责监管征收租庸调的官员,而租庸调是当时的一种赋税制度,纳税者可以用粮食或金银制品等代替税款。
从地方征收到中央的赋税,与被送往国库的整个过程,全部由租庸使负责监管。果然,在后来的研究中,专家们在何家村遗宝中发现了,庸调银饼等文物,而且当时刘震在兴化坊的住宅也与何家村遗宝出土的地点相吻合。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刘震为什么要将如此珍贵的财宝埋藏于地下呢?
经过专家分析,何家村遗宝的埋藏地点,没有经过任何修饰,似乎是在慌乱之中埋藏的。而这一时期唐朝所经历的最大动乱就是泾原之变。
公元783年泾原地方士兵发生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李适逼迫出逃,乱兵涌入皇宫内库,大肆抢夺金银财宝。
唐朝突遭战乱,连皇帝都逃出了京城,这时候这个租调使刘震,赶快处理宫中的这些珍宝,他先让人们把大批的金银财宝运出去,他自己,又把这批相对比较轻便一些,但是更珍贵的珍宝自己想把它亲自带去,但是他没有出了城,就赶快返回了他的住地兴化坊。把这些珍宝临时的把它埋藏起来,以备了战乱平息以后再重见天日。大约在此期间,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连同其他珍宝,一起被刘震塞入一只银罐和两只陶瓮中,慌忙的埋入了地下。
局部
泾原兵变被平定之后,刘震因为投降叛军而被处死,这一批珍宝就此深埋地下无人知晓,直到一千多年后一次偶然的发现,才使它们重见天日。
如今镶金兽首玛瑙杯,于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兽首玛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传来的器物所制作的,它是唐代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
2024-10-26 08:05:36
2024-10-26 08:03:21
2024-10-24 21:30:32
2024-10-24 21:28:18
2024-10-24 21:26:03
2024-10-24 21:23:48
2024-10-24 21:21:33
2024-10-24 21:19:18
2024-10-24 21:17:04
2024-10-24 21:14:49
2024-10-24 21:12:34
2024-10-24 16:26:15
2024-10-24 09:09:48
2024-10-24 09:07:34
2024-10-24 09:05:19
2024-10-24 09:03:04
2024-10-24 09:00:50
2024-10-24 08:58:35
2024-10-24 08:56:20
2024-10-24 08: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