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生折割—历史上最恶毒的巫术
2024-11-06 23:38:35
如今干净清洁的欧洲,也有过令人作呕的肮脏黑历史
一提到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西方国家,人们会条件反射般地联想到文明与发达。在大家的印象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精英阶层,生活精致、行为优雅;他们牙齿洁白、头发洁净,他们每天沐浴多次,身体香气袭人;他们有着高雅讲究的餐桌礼仪,进餐程序宛如艺术表演。这一切,的确每天都出现在他们如今的生活里,然而这种生活方式是很晚才形成,仅仅在一百多年前,他们的生活场景还远非如此,那时他们的生活习惯在如今看来是那么的野蛮和恶心。
如厕的方式和环境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日本的盥洗室因为干净和人性化设计被广为称颂,而印度的厕所则作为反面典型被世人耻笑。可是在中世纪,以浪漫和富有艺术气息著称的法兰西贵族,他们如厕后的清洗方式连印度都不如。当时法国宫廷的厕所里,擦屁股居然是用一根麻绳,就是从房顶上栓一根粗麻绳垂下来,国王排泄完后就把绳子放在两腿之间来回擦几下,更奇葩的是这根绳子还是公用的,国王、皇后、公主、大臣,无论男女,不分长幼,都是用这根绳子。
不久前,中国游客因为幼童在国外当街便溺被广为报道,中国人的不文明习惯也因此受到口诛笔伐,一时间,好像中国人成了不讲卫生,不懂礼仪的野蛮人。可是在十七世纪的巴黎,人们随地大小便是一种常态。那时的伦敦、巴黎等欧洲都市,居民家中没有下水管道和厕所,人们在“内急”时随便找一处角落“方便”。歌德在意大利旅行时,住进了加尔达的一家旅馆住宿,他想找个厕所“方便”,旅馆里的仆人却请他就在院子里解决。
当时的人们将自家后面的小巷和附近的沟渠当作倾倒污物的地方。人们在街上行走时,要时刻小心两旁建筑物窗口可能倾倒出来的污水。街道也没有常态化的清扫制度,只有大人物出行时通过的道路才会临时予以清洁。 由于猪什么都能吃,市政厅有时会雇佣一些猪倌带着他们的猪清理集市与广场上的垃圾和污物,但即使是这些“垃圾猪”,也只是偶尔光临,更多情况下还是依靠雨水这位大自然的“清洁使者”。
城市里因为上下水道不分,饮用水源经常被茅厕和粪坑污染,使传染性疾病到处传播 。由于城市环境极度污秽,导致欧洲大城市里瘟疫频发,有的瘟疫几乎使城市人口死绝。人们当时唯一的自我保护手段,就是逃离,卜伽丘就是在逃避瘟疫期间写出了传世经典《十日谈》,这也许算是瘟疫对文学的贡献吧。
16世纪的欧洲医生们认为,如果用水清洗身体,会削弱器官的功能,洗澡会使人体暴露在有害空气中,如果水渗入毛孔中会传染各种疾病,而热水的危害尤其大。医生们还认为,身上如果覆盖一层污垢能抵抗疾病侵袭。因此,清洁身体只能“干洗”不能用水冲,也就是用一块干毛巾擦身。17世纪的医学主张儿童用白布清洁脸和眼睛,因为用水清洗有损视力,使儿童对天气的冷热变化更加敏感 ,容易引起感冒。
在欧洲,这种关于用水洗澡有害健康的认识一直保持到了十九世纪末期。生于1900年的匈牙利作家山多尔·马劳伊在回忆录中写到,在他童年时,人们认为经常清洁身体和洗澡是有害的,因此儿童的体质总是很弱。于是,澡盆在当时主要被用来盛放杂物,每年只有一次是用来洗澡的。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只有在生病和即将结婚之时才会沐浴。而18世纪的人们更是一年中只洗一次澡。那时候,人们从不洗头,所以头发上沾满尘土和污垢。
法国社会文化学者乔治·维加雷洛曾经研究过当时欧洲上流社会的个人卫生习惯,他发现贵族们也拒绝用水洗澡。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即使最爱干净的贵妇人每年也仅洗两次澡。而路易十四本人,也只在有医生现场监护的情况下才谨慎地沐浴。有一次,他沐浴时感到头疼,私人医生便立即让他终止沐浴。
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贵族普遍戴假发,至今西方法官仍然戴假发出庭。假发是路易十四的发明,这个发明也与当时欧洲贵族糟糕的卫生状态有关。由于根本不洗头,很多人头上生了疥疮,斑斑点点的显得很难看,而在室内时,又不能戴帽子,所以戴上假发就能遮丑;又因为几乎不洗澡,时间久了头发上会长虱子,宴会时国王和贵族们坐在一起,虱子很容易在彼此的头上蹦来蹦去,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国王和贵族们便戴上了假发,不让自己的虱子去骚扰人家,以此显示文明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贵族风度。
在身体得不到清洁的情况下,人们将衣服作为个人卫生的重点。贵族们经常更换衬衫,认为这样能带走身上的污垢,但是他们经常更换的也只是外衣,内衣通常是一个月才换一次。由于不洗澡,贵族们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为了掩盖这种气味,他们就大量喷洒香水,然而香水价格昂贵,只有贵族和军官用得起,普通百姓和士兵是无力消费的。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比如集结的军队中,人体的气味很远就能闻到,真是人未到味先至。当年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就是这么臭烘烘地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又臭烘烘地一路打到北京。
如今的法餐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除了菜品精美,餐桌礼仪也特别庄重繁复,一顿饭要吃好几个小时。对于不常吃法餐的中国人来说,偶尔的尝试更是战战兢兢,生怕弄错了刀叉,被人当做乡巴佬嘲笑一番。但以前的法国餐桌上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法国作家费尔男•布罗代尔在《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里,对当时欧洲的用餐场景做了详细的描述。
阿基坦公主埃莉诺先后当过法王路易七世和英王亨利二世的王后,是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女人,从小受过良好的古罗马式教育,还文武双全,亲自领兵参加过十字军。12世纪时,她嫁给法王路易七世,从南方的阿基坦来到巴黎的宫廷。可是这位王后却被国王和贵族们在餐桌上的表现惊呆了。贵族们吃饭时用油乎乎的手直接抓肉吃,然后顺便在旁边人的袖子上把嘴擦干净。 为了便于去除袖子上的油污,当时贵族服装的袖子与肩部是可以脱开的。由于餐桌礼仪关乎国体,也是王后管理后宫的责任,因此她决心革除旧习,重新制定了一套餐桌礼仪。其中规定国王和贵族们只能用自己的袖子擦嘴,手上的油污可以在身边的猫和狗身上擦拭,但不允许擦在旁边宾客的身上。
埃莉诺王后
如今人们熟知的西方餐具是刀叉,其实直到16世纪时,才由波兰人发明了餐刀和叉子,后来经意大利传入法国和德国,而英国人直到1750年才开始广泛使用刀叉。 在刀叉普及前,法国人吃饭主要靠手抓,在刀叉引进后的很长时间里,法国人仍然习惯手抓。法国哲学家蒙田吃饭从来都是用手抓,他曾说自己吃饭太快,“匆忙之中不免咬到手指。” 伟大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也是用手抓饭的,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还称赞国王能用手指灵巧地抓着鸡块,并且啃得非常干净。
在奥地利宫廷里,贵族们在餐桌上的表现与法国宫廷没什么两样。 巴洛克时期的油画大师鲁本斯有一幅名画--《奥地利的安娜》,画的是奥地利公主安娜的肖像,安娜后来成了法王路易十三的王后,可是这位高贵的王后,吃饭终身用手抓。到了1624年,奥地利皇室为了规范餐桌礼仪,向贵族和军官们发布了敕令,要求他们在餐桌上饮酒前必须将胡子和嘴擦拭干净,吃饭时不得舔手指,不得在碟子里吐痰,不得用桌布擤鼻涕。
《奥地利的安娜》
如今的欧洲科技昌明,社会富裕,人们普遍受到良好教育,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确文明而科学。但是他们不能因此就居高临下地随意鄙视他人,因为仅仅在一百多年前,他们先辈的行为比他们如今所鄙视的,要不堪得多。
2024-11-06 23:38:35
2024-11-06 23:36:20
2024-11-06 23:34:05
2024-11-06 23:31:50
2024-11-06 23:29:35
2024-11-06 23:27:20
2024-11-06 23:25:06
2024-11-06 23:22:51
2024-10-28 03:48:11
2024-10-28 03:43:42
2024-10-28 03:41:27
2024-10-28 03:39:12
2024-10-28 03:36:57
2024-10-28 03:34:43
2024-10-28 03:32:28
2024-10-28 03:30:13
2024-10-28 03:27:59
2024-10-27 16:28:46
2024-10-27 16:26:31